T1三连冠:刷爆年轻人朋友圈的电竞,凭什么这么火?
昨天,英雄联盟2025赛季全球总决赛在成都打完了。上千万观看,登顶微博热搜。我们公司里不少年轻人也各种分享转发,说什么“T1三连冠、六冠王”之类的。我这个半百老人虽然不懂游戏,也能感受到,这场电竞比赛真的是太火了。
我在公司的时候,偶尔会听到那群年轻人聊游戏。我知道,现在的“打游戏”不只是一种娱乐消遣,而电子竞技早就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所以,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刷爆年轻人朋友圈的电子竞技,凭什么这么火?这套围绕“打游戏”形成的产业,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今年7月的时候,我带着这些疑惑,参访了成都AG电竞俱乐部。当时一进去,我就感觉自己像进大观园的刘姥姥,看什么都新鲜。可放在电竞圈,AG的名字,如雷贯耳。它不仅是中国第一支电竞战队,还为中国队“输送”队员,拿下过杭州亚运会《王者荣耀》项目的冠军。
那次参访完AG,我大有收获,心里之前的疑惑也得到解答。
因为电竞的火爆,不靠“玩”,而是“看”。它真正赚的,不是赢比赛的“奖金”,而是粉丝的热情。
怎么理解呢?我试着结合AG的分享,总结了8个想法分享给你。
就先从弄明白什么是“Games”开始。
01
电竞,不等于打游戏
去年《黑神话:悟空》火的时候,公司的年轻人跟我说:“研究行业最新动态”,其实屏幕上在打蛤蟆精、杀广志。我不打游戏,也不太懂。看得我这个半百老人,也忍不住上去看两眼。别上班了,大家一起摸鱼。
在这里,“Games”就是游戏。不过,很多时候,还有很多意思。像“Olympic Games”,通常翻译成“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实这个翻译不太准确。里面包括了很多竞技项目。比如足球比赛,比如围棋也在里面。在“game theory”,被译为“博弈”。
“Games”的说法很多,但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竞赛。
怎么理解?
想请你试想这样一个问题,你平时打《王者》或者《消消乐》,都是为了什么?我想,大概率是为了放松。开把游戏,让自己休息会儿,好好爽一把。要是输了,心里还会觉得不爽,点下“再来一局”。好嘛,新的快乐又开始了。
打游戏,追求的就是这种“即时满足”,和短时的多巴胺刺激。
电竞不是这样。
电竞的目标,就是为了“赢”。为了赢,他们要接受长期、艰苦,甚至反人性的训练。想想看,如果你打游戏输了,会怎么办?怪队友菜,怪网不好,怪设备差。很快继续下一把,刚刚输了不要紧,下一把必胜。而电竞选手如果输了,只有漫长的“复盘”。他们要一遍又一遍地回看比赛录像,在某分某秒暂停,分析自己的每一个失误。不停追问为什么没做好?为什么没想到?能不能避免?这个过程,充满挫败感,没有半点快乐可言。
搞电竞,追求的是长期的满足感。
既然这么痛苦,我直接先开一把新的不好吗?不好,不复盘就别打电竞,只想开一局爽一把就赶紧走人。
因为电竞就是竞技比赛,而竞技比赛本身就很残酷。
相较打游戏图个轻松愉快,电竞需要反人性的训练来追求胜利。它们完全两码事。
这么看,电竞不就是不那么快乐地打游戏嘛,我也很能吃苦,我上我也行。
不,电竞的训练,可不是“能吃苦”那么简单。
02
电竞的训练,是科学
电竞训练的核心,是高度数据化。
怎么理解呢?AG的工作人员给我举了个例子。在一场比赛中,会要求队员在第34分钟12秒,往草丛里打一枪。为什么要具体到34分12秒?11秒不行吗?不行。他们告诉我,这是数据分析的结果,因为在那个时间点,草丛里有敌人的概率非常高。早一秒,晚一秒,可能整个战局就崩了。
你看,这种训练已经精确到了秒,每个细节都要做到极致,非常严谨。
财经作家迈克尔·刘易斯在《魔球》这本书里,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支毫不起眼的棒球队,依靠科学严谨的数据分析,奇迹般地战胜许多强队。这里面的逻辑其实跟电竞是一样的。不靠传统的金钱竞赛,而是用一套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决策体系。
如果家长想让沉迷游戏的孩子戒掉游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参加一次电竞训练。很多孩子都觉得自己玩得好,想成为电竞选手。但实际体验后,就会发现,电竞跟打游戏完全两回事。打游戏至少还能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电竞就是上来就是完成任务,比如今天必须赢20把、50个埋伏、100次反杀。必须打完,不打完不准走。打完了还要复盘。
所以,电竞是一项非常严肃的竞技项目。
比赛中的很多“神操作”,背后可能都是成千上万次科学计算和重复训练的结果。并不是说,你觉得你行,你就能上。
或许,你还是会想,说白了不就是花时间科学训练吗?我真的行。
03
相比努力,电竞更吃天赋
答案可能让你失望,就算肯吃苦,肯花时间,还是很难打电竞。
比起努力,电竞更吃天赋。
这里的天赋,不是指游戏玩得好,或者有点小聪明。它主要指生理层面的天赋。
举个例子。请你拿起鼠标,数数看,一秒内能点击多少次。普通人大概率能点击5次左右。而一名职业电竞选手,点击次数能达到12到15次。曾经有过统计,普通人的反应速度,大概在250毫秒左右。而一名顶级电竞选手,反应速度能达到150毫秒,甚至更快。
这种反应力和操作速度,考验的是肌肉记忆。而这种生理层面的天赋,纯属老天赏饭吃。
另外,还有动态视力、手眼协调能力、高压下的决策能力等等。这些,都是电竞天赋的一部分。
这就是电竞的残酷面。肯吃苦,只是进入的门槛。肯努力,决定了你能走多远。但天赋,决定了你的起点和天花板。
顶尖电竞选手,天赋和后天的努力,缺一不可。
好,假设你现在有了这样5位“天才少年”,是不是就能打比赛拿冠军了?
04
选手的背后,是庞大的专业团队。
还不行。
AG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每支电竞队伍,除了选手,还有训练团队,背后还有专业支持人员。
总的看来,整个团队可能多达20人。
这里面包括主教练、理疗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等。从战术到心理,再到身体,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保障体系。
这样的配置跟传统体育团队如出一辙。也体现了电竞的高度专业化。
这样的团队配置,其实就是巨大的资源投入。自然也就引出一个问题:钱从哪儿来?俱乐部不可能用爱发电
其中的开销,必然要有庞大的商业价值来支撑。而这个价值的源头,就是观赏性。
05
成为电竞项目的前提,是观赏性
是的,一款游戏能否成为成功的电竞项目,关键在于,好不好看。
为什么呢?
因为一旦有了观赏性,就会催生出一个商业闭环。
拿拳击比赛举个例子。你见过泰森打奥运会比赛吗?没有吧。但肯定没人会说泰森不厉害。那为什么他从没打过奥运会比赛呢?因为奥运会的拳击项目,本身就是“业余比赛”。尽管里约奥运会开始,允许职业选手参赛,但还是很少看到顶级选手的身影。像大家更熟悉的“拳王”、“金腰带”这些称号,都属于“职业拳击”。相比之下,奥运会虽然观赏性容易高,但在商业上看,职业联赛的商业价值更高,奖金更多。所以很多职业拳击手,跟这个商业闭环牢牢绑定。这也让职业拳击比赛的观赏性,远超奥运会。
举个例子,2015年职业拳击大赛,是梅威瑟对帕奎奥,比赛时长36分钟。光出场费,两人分别拿到1.8亿美元和1亿美元。门票收入约7200万美元。另外还有一笔2000万美元的奖金,赢家拿1020万,输家拿980万。也就是说赢家梅威瑟一秒钟赚88000美元。
再看奥运会。根据国际拳击总会的数据,2024巴黎奥运会的金牌得主,奖金10万美元。这里面,5万归选手,2.5万归教练,还有2.5万归国家拳击协会。
所以你看,哪边更赚,一目了然。拿个奥运会金牌得到的奖金,还不如职业拳手出场一秒钟。
总的来说,商业逻辑是这样。因为比赛好看,吸引赞助商出钱,引来顶尖选手,打顶尖比赛。带来更多观众,和更大的流量、更多的曝光。
电竞比赛,也是一样的逻辑。
而这个闭环,正是整个电竞商业化的起点。
也就是说,比赛好看,是电竞最重要的一环。
06
有时候,观赏性比绝对公平更重要
一旦理解了为什么观赏性对电竞那么重要。那你就能理解一个让人意外的事实:
有时候,在商业价值和观众体验面前,绝对的公平,可能要给“观赏性”做出适当让步。
这么说,你可能会感到意外。这不是明晃晃的作弊吗?
严格来说,这不是说竞技比赛可以作弊。而是点出一个事实:比赛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会存在“商业逻辑的考量”。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2008年,NFL(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赛季揭幕战拉开帷幕。新英格兰爱国者队,对阵堪萨斯城酋长队。这场比赛里,最受瞩目的是爱国者队的超级巨星汤姆·布雷迪,你可以理解成他是橄榄球界的梅西C罗。
比赛开始,赛场的欢呼声就没停过。直到,汤姆·布雷迪倒地。他在传球时,没有任何违规动作,但他却被防守球员低位撞到了膝盖。这一撞,直接让他左膝十字韧带断裂,赛季报销。我们都是为了看汤姆·布雷迪来的,现在他受伤了,我们还看什么?观众先前的欢呼,迅速变成了愤怒和质疑。
这件事,直接促使NFL在第二年改了规则,禁止防守球员在低位撞四分卫的膝盖。主要为了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这就是“汤姆·布雷迪规则”的由来。一条专门为了保护明星球员而出台的规则。
不难想象,假如受伤的不是超级巨星,而是一名普通球员。联盟会修改规则吗?显然不会,估计连个新闻都不会上。
你说,这公平吗?显然不公平。但这种情况,在传统体育比赛中屡见不鲜。
如果明星选手缺席,会直接影响观众人数,和比赛的商业收益。两难抉择下,必须要做出让步。
对很多观众来说,看比赛就是为了心理满足。而“观众”,恰恰是所有商业模式的最终来源。
说白了,观众消费的不是比赛,而是情绪。商业买单的不是公平,而是影响力。电竞的本质,还是一门生意。
07
奖金很多,但绝大部分不归俱乐部
既然是生意,就离不开钱。而电竞比赛的奖金,往往很高。
拿2024年英雄联盟S14全球总决赛来说,冠军奖金45万美元,亚军也有36万美元。
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会觉得,俱乐部一定靠奖金赚很多。
这,其实是很多人对电竞商业模式的最大误解之一。
比赛奖金的绝大部分,都直接给了选手。
那,俱乐部赚什么呢?辛辛苦苦投入那么多资源,拿了冠军,赢了奖金,结果自己只拿一点点?
AG的人告诉我,他们挣的不是奖金,而是靠奖金挣钱。
奖金,其实是一个“双向激励”的杠杆。对内,激励选手。对外,吸引更多顶尖选手。
奖金的本质,不是利润,而是一家俱乐部的人才和营销成本。这笔钱,是为了留住和吸引“核心资产”的战略投资。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终于来了:既然不靠奖金,俱乐部到底靠什么赚钱呢?
08
俱乐部的核心商业模式,是“粉丝经济”
答案只有四个字:粉丝经济。
奖金只是赚钱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靠粉丝。
怎么理解呢?
现在一场比赛已经打完了,其中一位选手被评为本场MVP(最有价值选手)。他一出来,全场粉丝都在欢呼。为什么?还是因为他打得好。因为成绩好,才能有大量粉丝,这些粉丝才会为这位选手的各种广告付费。支持这位选手,也是在支持整个俱乐部。
所以,粉丝变成钱的核心逻辑,就是流量。而流量,才是俱乐部的真正产品。
举个例子。假如说去抖音直播,想要吸引观众来看,该怎么做?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抖音花钱,投流买流量。但如果是央视春晚想在抖音播呢,央视要给抖音钱吗?肯定是反过来的。其实电竞生意里的流量,也是一样的道理。明星选手自带流量,你要参加某场比赛,什么优腾爱B站那些内容平台,大概率会抢着买比赛的直播权。谁让你有几百万粉丝呢?平台买下,粉丝就会去看,流量也就带了过去。所以对俱乐部来说,真正挣的钱就是粉丝。
这里面俱乐部的商业逻辑是这样的。投入资本,签约选手,赢得比赛,吸引粉丝,带来流量,流量变现。之后继续投入资本,形成循环。
在这个循环里,赢比赛、拿奖金,很重要。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为这是用来生产“流量”这个原材料,最高效的方式之一。
最后的话
好了,最后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从“电竞不是打游戏”这个原点,聊到了科学训练、天赋门槛、专业团队,再到观赏性催生商业闭环,以及奖金的真正价值。最后,看明白了电竞俱乐部到底怎么赚钱。
说实话,对我这个从不打游戏的半百老人来说,这次的收获很大。这趟成都之行,不仅更了解了电竞,也再次验证了一个商业铁律:
一种能获得年轻人的热情和注意力的事物,无论什么形态,都有可能变成一门超乎想象的好生意。
冠军的奖杯,会被放在陈列墙上,让我这样的“小白”忍不住拿起来掂量。
但真正厚重的,是那座奖杯点燃的,千万双眼睛里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