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谈丨中国男篮“拨云见日”,功劳簿上应该给姚明记上一笔
编者按:本文为中国男篮拨云见日系列特评的第二篇,在上一篇内容 体谈丨6年的黑暗过去了,一个伟大的亚军拨云见日 里,我们为中国男篮在亚洲杯上的精彩表现喝彩,而在这一篇我们借此机会想再次探究一个问题:姚明任篮协主席时期,他对中国篮球的贡献究竟几何?明日同一时间,我们将发布本系列特评的最后一篇:着眼于未来,探讨本次的亚洲杯的结果,对中国男篮重回奥运究竟会发挥怎样的影响?敬请期待。
撰文 | 于睿寅
编辑丨冯小
就在男篮亚洲杯决赛打响前几个小时,姚基金慈善赛在杭州迎来了18岁的“成人礼”。换做以往,这两件事必然要错开时间安排的。因为在篮协主席任内,每一届大赛他都得在场边坐镇,贡献各种表情包(通常是苦涩的),甚至时不时地指导一下内线球员的技术细节。但是从去年10月31日起,这个担子卸下了。
彼时还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男篮,也终于得卸下“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的习惯性思维了。
于是这就成了2017年至今,姚明过得相对轻松的一个夏天。他甚至开始出现在健身房内了。这次在杭州除了举办慈善赛,他还作为嘉宾惊喜亮相“浙BA”的观众席。除了不必作为责任人操心男篮的战绩外,他关注的事情,似乎是他篮协主席任期内的延续——草根篮球、青少年篮球、这项运动的整体普及,以及体育在育人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说:2024年10月31日,姚明卸任中国篮协主席,郭振明接任。
忙完8月17日晚上的慈善赛,不知姚明是否还有力气在次日凌晨观看亚洲杯决赛的直播。他亲自督战的2017和2022两届亚洲杯,中国男篮都有些屈辱地被挡在四强门外;而他作为运动员最后一次征战这项赛事的前身亚锦赛,竟已是20年前的事情了。进入NBA后,姚明仍克服日程和伤病的影响参加了2003和2005两届亚锦赛,并率队夺冠。守牢亚洲这个“基本盘”,其重要性姚明心中一直有数。
在他任期后的第一届洲际大赛中,年轻一代的男篮国手们也的确守牢了“基本盘”。虽然决赛1分惜败澳大利亚队,但我们毫无疑问已经重新成为亚洲(地理意义上的)最强球队。把这个势头延续到2027年世界杯,就意味着我们能遥望2028年奥运会。这些在“姚时代”看似可以轻松企及的高度,只有亲自体会了“你行你上”的艰辛,才明白是多么来之不易。
图说:作为篮协主席督战大赛,姚明留下一系列“我太难了”的表情包。
看似与中国男篮暂时没有官方联系的姚明,他7年主席任内的酝酿、铺路,终于在2025年的夏天换来了一丝希望的微光。军功章有没有姚明的一半?亚洲冠军拿到手软的姚明也许不会计较这份虚名。但过去20多年中姚明作为中国男篮一份子的所为,毫无疑问,仍在深刻影响着新一代的国手们。
关键比赛挑大梁的,是“红蓝对抗”时代留下来的
中国男篮能力擒新西兰队,并和澳大利亚队拼到最后一刻,功劳是全队的,但有3个名字肯定绕不过:胡金秋、赵睿和胡明轩。
赛后接受采访时,主教练郭士强又不忘重申了一遍,我们这支球队只有3人以前打过亚洲杯——就是他们仨。这三位“老将”的出生年正好是1996、1997和1998的等差数列,一个都没满30岁。往前追溯8年,在他们还是20出头小伙子的时候,参加了姚主席任内改造国家队的一项大工程——“红蓝对抗”。(其实今年的阵容中还有一个人亲历过红蓝队时期,那就是雷蒙,当时他还是八一队球员。)
“红蓝对抗”,这个名词如今听来已经陌生,可当时刚启动时可是声势浩大。一方面锻炼了李楠和杜峰两位本土少壮派教练,一方面又参照欧美强敌主流的“大国家队”潮流,突破传统的大赛战备模式,把选材、PK、淘汰的长效机制融入国家队建设中。到2019世界杯之前,红蓝合并,择优录取,三人中年龄稍长的赵睿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大赛的历练。其实在此之前,20岁的胡金秋就已经打了2017年亚洲杯,而赵睿则在2018年的雅加达亚运会上,随队拿到了姚主席任内的唯一一个亚洲冠军。
图说:2018雅加达亚运会包揽篮球4金,也是男篮“红蓝对抗”模式的蜜月期。
胡明轩启动则稍晚一些。虽然在2018年就打过了世预赛,但2022那届中国队病倒一片的亚洲杯,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大赛首秀。
虽然红蓝队的模式在2019年之后被取消,但在那2年中,扩容的国家队让更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得到了历练。出名要趁早,按照中国男篮的选材传统,除绝对核心之外,一般30岁以后还能被选进国家队的概率极小,但受制于大赛安排、同位置竞争等因素,很多年轻人还没等熬出头就已经被归入了“老将”行列。红蓝队模式虽然只推行了2年多,却让胡金秋、赵睿和胡明轩们早早有了与成熟国手过招的机会。
其实那两年红蓝队中的“95后”远不止他们仨。像分别打过2019年2023两届世界杯的阿不都沙拉木和付豪,前两届亚洲杯阵容中的孙铭徽、范子铭和于德豪,可最终在“赛马模式”中涌现出的,能熬过两个奥运周期并持续贡献稳定表现的,目前可能就他们仨了。成才率高不高?我认为总体不能说低。
图说:赵睿无愧为男篮队长,而他的国家队情结在“红蓝对抗”时期就奠定了。
更重要的是,长期稳定身着国家队战袍沾染的精神气质,和陆陆续续进而又退的过客们肯定截然不同。作为队长的赵睿带伤作战,把担当和责任写在行动中;胡金秋闯进四强后释然的感叹,以及那句令人泪目的“想为中国做点什么”;胡明轩关键时刻敢投敢担当的冷峻气质,以及那句“12个人像1个人在战斗”——这一切,似乎都源于“红蓝对抗”时代他们刚穿上国家队球衣的那一刻。
亲力亲为的青少年篮球,送出了王俊杰这样的苗子
其实在姚基金慈善赛之前,姚明还去了趟内蒙古鄂尔多斯,为NYBO青少年篮球公开赛站台。
8年前,新任篮协主席不久的姚明开始倡导“小篮球”的理念;在那之后,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具有长期影响力的赛事IP——譬如耐克高中联赛。除此之外,官方的、民间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也把更多好苗子往更高的舞台输送。这其中姚明不管是利用其官方身份,还是动用私人影响和人脉,可谓亲力亲为。
本届亚洲杯决赛之后,入选最佳阵容的王俊杰几乎啜泣着上台领奖,再也抑制不住这两周来五味杂陈的情感。毕竟,这是这位刚满20岁的小将在成人组洲际大赛的首秀,竟成了中国男篮最大的惊喜。在此之前,王俊杰甚至没有打过任何一场职业联赛;赛事落幕后,他又要火速飞赴美国,和旧金山大学备战新赛季的NCAA比赛。
王俊杰来自传统篮球名校浙江海亮中学,而第一次打出名堂是在2020年的U15全国总决赛。17岁时,他又通过NBA全球精英计划赴澳大利亚训练,成为该计划首位中国高中生。2023年加盟旧金山大学开始打NCAA,同年又在U19世界杯上惊艳亮相选入最佳阵容……如果说,他的U19队友走的是一条“青训—CBA—NBA”的传统跃升线路,王俊杰则得益于姚主席任内年轻球员选拔、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在更小的年龄获得“开眼看世界”的机会。
图说:比起姚明所处的时代,王俊杰这代人“走向世界”的机会多多了。
出道的年龄越来越小,提升的路径越来越宽。这靠的不是单一的某个项目、某个赛事办得好,而是由上及下顶层设计的整体革新。在7年主席任期内,姚明也许在国内推行他的新理念、新思路时还遇到颇多掣肘,但放眼国际舞台,中国篮球界只有他的影响力能帮中国年轻人不断开辟新的舞台。说得直白些,有些资源(特别是非官方资源)只能靠他去撬动。譬如已经运营多年的蔡崇信篮球奖学金,已经在世青赛有亮眼表现并进入NBA球探视野的郇斯枫、郇斯楠兄弟,正是得益于此。
图说:“蔡奖”是中国篮球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非官方平台,而姚明和蔡崇信也曾多次合作。
除了王俊杰之外,近两年已经有了不少令人欣喜的好苗头,我们的年轻球员不再依赖某一类特定的培养渠道。以今年打了U19世青赛的球员为例,朱正是美国出生,在美国篮球体系中接受基础教育;郇氏兄弟是拿了蔡崇信基金送去美国上学,继而进入NBA球探的视野;外线得分手陈家政是从耐高联赛脱颖而出,继而被纳入广东青训梯队的;张博源、崔新泉等则是出自传统的青训系统……而以朱正、冯傲为代表,更多的混血球员将进入中国职业圈,让国字号选材面扩大。我们并没有像其他亚洲对手那样去“卷”归化,但我们的人才来源却呈现出肉眼可见的多样性。
更多好苗子的涌现,或者说中国男篮会不会再等来一个姚明式的球员,靠的也是“集体攻关”——只有池子够大,金鳞跃出的概率才越大。
逼着中国篮球走出舒适区,做难而正确的事
姚明在去年10月底卸任后,接替他履职的郭振明说了一段话,道出了中国篮球整体困境的根源:“看着人家大踏步向前冲,我们却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球员、教练、裁判都窝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守着那点资源和市场,跟国际潮流脱了节。”至于姚明,虽然他从未说得如此直白,但这番话也能解释7年任期内,他很多不被理解、未见成效的改革。将近一年过去,当亚洲杯的亚军给我们带来久违的欣慰时,却更能理解姚明的“功成不必在我”了。
从杨瀚森在第16顺位被选秀摘牌,到男篮充满血性的复苏,改变虽然谈不上立竿见影,但都是点滴进步的积累。要论大道理,谁都能说两句——中国篮球要摒除官本位主义、教条主义、山头主义,从思想和行动上全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请进来,走出去,并且持续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路怎么走都不至于太偏。就像这次,只要好好打,不动摇,不折腾,把基本功练扎实了,再配上一点点运气,我们仍是亚洲最强的球队,哪怕派出的尚不是最强阵容。
图说:走出舒适区去NBA打拼,杨瀚森也要像姚明一样做难而正确的事。
可终究,绕不过“知易行难”这4个字。强如姚主席都推进费力的改革深水区,触动利益太多太广,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另一方面,从选帅、选材,到国家队、联赛的建设,要在不断试错中找到正确的道路。平心而论,7年时间不算短,但仍不够。在姚明卸任后1年结下了一棵希望的果实,不说论功行赏,但至少,是否应该“喝水不忘挖井人”?
从现在算起,2026亚运会、2027世界杯和2028奥运会(若获得资格的话)这几场大小考试,是郭士强主帅任内,“后姚明时代”这支男篮避不开的答卷。是否能守住“亚洲第一”这个基本盘,并在“海外军团”合体组成最强阵容后,进一步提升上限,重回世界前八的高度?这一切看似已经与姚明无关,但他过去20多年作为中国男篮活的精神图腾,仍在逼着这一代年轻人再往前一步,走出舒适区。
譬如,在姚明那个时代几乎不可能成为问题的罚球、投篮等基本功,在郭士强接手并重喊“三从一大”口号之后,这些传统纷纷回来了。本届赛事,中国队投篮(49.1%)、罚球(80.3%)和三分(39.9%)三项命中率均领跑所有对手,这才奠定了胜利的根本。所以,当姚明自我调侃“三分最差”的时候,新一代国手们能否扪心自问,练得有没有他多?
譬如,一方面逐步放开CBA联赛外援出场限制,以“鲶鱼效应”逼出国内球员潜能;另一方面尽早把好苗子送去欧美高水平赛场,充分适应现代篮球的主流强度时——是否想过,姚明主席任内之所以不遗余力地为国内球员创造这样的“吃苦机会”,是因为他本人亲自走过这条难而正确的道路。哪怕最终落得满身是伤,提早退役,但至少把中国男篮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再譬如,如今遇到韩国队、新西兰队等强敌毫不畏惧,敢于争胜,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姚明那一代人用胜利积攒的底气?从当年亚洲赛场对韩国队“追着屁股打”,到2004奥运会上姚明39分打服新西兰队的经典战。彼时新西兰队球员在完成扣篮后,对着青涩的姚明极尽挑衅之能事;姚明也不惯着,直接上前推了一把回应。哪怕吃T,面子也得挣回来。
图说:拿捏新西兰队这种事儿,姚明在21年前就办到了。
这像极了姚明7年主席任内所推行、所隐忍的所有事——乍看起来未必是对的,甚至可能是损人而不利己的,但他的每一步背后惦记着的,都是中国篮球的里子和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