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萨克“得逞”了 你能说他卑鄙吗?
在今年夏季转会窗口的最后一天,关于伊萨克的故事还是迎来了大结局。
(伊萨克如愿了)
利物浦以1.44亿欧元的转会费从纽卡“抢”来了伊萨克,1.44亿欧也刷新了英超引援纪录。
我们这里不讨论利物浦多么有钱,还是继续来说说伊萨克和纽卡。先来看在交易完成后,纽卡官方发布的声明,只用了短短37个词。
(纽卡斯尔联队宣布将前锋亚历山大·伊萨克以创英国转会费纪录的价格出售给利物浦 这位瑞典国脚于2022年从皇家社会转会来到喜鹊,并在各项赛事中出场109次)
大家仔细品
你说用AI写这篇声明可能都比纽卡官方发的有感情。这是一份安静到极致的“分手信”,但外界都能从这37个单词中感受到纽卡隐藏的愤怒。因为伊萨克通过罢训以及发表声明的方式让自己成功转会到了自己想去的俱乐部,在纽卡看来,瑞典前锋“卑鄙”的计划“得逞”了。
但其实,纽卡在另一桩交易中却成为了伊萨克这种手段下的获益者。布伦特福德前锋维萨几乎复制了瑞典人的方法,发表声明称俱乐部没有履行承诺让他离开,而自己明确表示过希望加盟纽卡。
(维萨声明)
在发表声明过后,维萨也采取了罢训的方法。最终在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维萨以5500万英镑的身价前往了纽卡。
与伊萨克和维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晶宫中卫马克·格伊同样想要加盟利物浦,但他这段时间一直在俱乐部进行训练和参加比赛,他的职业精神广受赞誉,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夏窗关闭了,他转会利物浦的梦想破灭了。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勾勒出当今足球转会市场中球员与俱乐部之间的博弈关系。随着职业足球的发展,我们正见证一个前所未有的趋势:球员在转会中越来越愿意采取主动策略,挑战传统的俱乐部主导模式。
伊萨克和维萨这两个例子都是球员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获得转会机会的。不少英国媒体认为他俩在结果上的成功或许给转会开创了一个先例:方法很粗暴,但无论如何,它确实有效。
当然也有反对使用这种方法来获取利益的声音。部分媒体认为:球员签合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签合同,意义就是为了大家要遵守这些合同的规定。他们认为伊萨克和维萨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我们其实不应该简单地将伊萨克和维萨的行为定义为“不正确”。
伊萨克和维萨采取的是近年来愈发常见的“罢工施压”策略。通过拒绝参加训练,向俱乐部传递明确信号——心若不在,何必强留。这种策略能够加速转会进程,迫使原俱乐部降低要价,同时也向潜在下家展示球员的决心。
格伊则选择了较为传统的路子——继续训练和比赛,等待俱乐部之间的谈判结果,但最终未能如愿以偿。格伊的方式维护了职业球员的契约精神,却也因此错失了转会机会。
传统足球强调“契约精神”,认为球员应当尊重与俱乐部的合同,全力以赴直到合同结束或双方同意转会。
然而,1995年的博斯曼法案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该法案确认了欧盟范围内球员在合同结束后自由转会的权利,极大地增强了球员的自主权。此后,球员在转会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更加平衡的劳资关系。
在现在的足球环境下,球员们不再仅仅被视为俱乐部的“财产”或是“工具人”了,而是有着自主职业规划的职业个体。当下来看,球员们的话语权开始越来越重要了,那些转会市场上的超级球星往往可以左右对自己职业生涯会产生影响的决策了。
这个夏天的伊萨克和维萨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采取非常规且激进的手段尝试强行改变自己的职业轨迹,虽然看似有违传统职业伦理,但就结果论,他们确实做到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两桩转会中,纽卡和布伦特福德两家俱乐部是受害者。其实客观来讲,各家俱乐部在转会市场上的各种操作经常会出现双标。
当球员希望离队,要求转会,俱乐部会跟你谈“契约精神”。
当俱乐部希望出售球员时,球员们的意愿他们多数会抛之脑后。
这何尝不是某种程度上的“虚伪”呢?
你可以说俱乐部在做出决策时,都是将利益放在第一位。那现在球员也希望这么做,为什么就要被大家唾骂呢?
也许在最后,最受伤的只有球迷了。他们内心既希望球员展现对俱乐部的绝对忠诚,但有时他们也知道球员去意已决时,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但球员通过罢训的方式抗议,这会对喜爱他们的球迷造成极大的伤害。
总而言之,伊萨克和维萨的行为不应被简单归类为“错误”或“正确”,这是现代足球复杂生态系统的必然产物。可能在未来,还会陆陆续续有球员采取类似的激进策略争取职业发展。
而格伊的例子则提醒我们,这种职业精神值得被尊重,即便最后的结果不一定总是如意。但这种职业态度和契约精神的长期价值会对球员的整个生涯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