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板 | 25.7秒绝平背后:解密勇士“3/4奔袭”战术
勇士加时赛力克掘金,拿到开赛两连胜。
比赛最后25.7秒,勇士117:120落后三分。科尔叫暂停,为手感火烫的库里,布置了一个简洁且快速的进攻战术——“3/4奔袭”。
战术站位:
库里埋伏在后四分之三场的位置,希尔德站在弧顶,巴特勒和追梦罚球线左右两侧站位,波杰边线发球。
战术第一步:
利用希尔德的投射能力和巴特勒篮下强切能力,清空弧顶。
先是希尔德挂巴特勒上提掩护原切左侧45度位置(flare掩护),紧接着,完成掩护的巴特勒接住追梦的掩护往篮下空切。
一个远切三分,一个空切篮下,同时发生的一刻,掘金弧顶防线瞬间被清空。波杰迅速将球交到追梦手中。
追梦接球后,库里从后场向前跑动,接追梦传球后,抓住穆雷和约老师换防的片刻时间,果断超远三分出手,完成命中。勇士起死回生,将比赛拖入加时。
库里进攻端的无解表现,科尔人尽其用的临场调度,巴特勒、希尔德、追梦以及波及场上精准的执行力,在这一次战术配合中展现无遗。
这一战术不仅限于后场球员奔袭到前场后接球投篮,还有诸多演变。
就我个人印象来说,最早使用这一“3/4奔袭”战术的是前绿军少帅史蒂文斯。在2015-2016赛季时,史蒂文斯为小托马斯制定的关键球战术。
该战术初始打法如上图,罚球线交叉跑动后,移动到Logo的球员并不接球,而是直接掩护四分之三场的小托马斯接边线发球,奔袭上篮。
上图为2015-2016赛季,火箭主场迎战独行侠上半场最后2.2秒,哈登四分之三场站位后,借助队友内内Logo位置掩护后,接阿里扎传球完成奔袭上篮。
紧接着,在2016-2017赛季,德安东尼接手火箭后,“3/4奔袭”战术就成为“火箭登”关键时刻的专属战术。同时,德帅也对这一战术进行了诸多升级。
比赛下半场的决胜时刻,火箭再次打“3/4奔袭”战术时,德帅对这一战术做了细微的改变。
内内不做掩护,而是接边线发球后,和哈登打“传跑”配合。哈登摆脱防守后,接内内击地传球,突破内线造成独行侠防守犯规。最后,哈登两罚一中,绝杀独行侠。而这也是火箭当赛季主场首胜。
时任独行侠主帅卡莱尔。
依然是16-17赛季,火箭111:109加时赛战胜森林狼比赛第四节2分钟左右,德帅再次对“3/4奔袭”战术做出细微调整。战术主攻人哈登成为牵制点。边线发球人成为主攻手。
哈登后场牵制防守人威金斯;紧接着,罚球线交叉掩护的牵制跑位完成后,安德森上提接戈登边线发球后,立刻与之进行手递手挡拆配合,完成外弹三分的投射。
依然是16-17赛季,“火箭3/4奔袭”战术,哈登再一次作为诱饵,帮助哈雷尔与戈登打出精彩手递手挡拆配合,完成暴扣。
2019年常规赛,格拉汉姆绝杀尼克斯的进球,打得也是这一战术。
2021-2022赛季,密尔沃基雄鹿队就以此战术创造出一大片防守真空地带后,助字母哥四分之三场位置加速奔袭,接霍勒迪传球后完成绝杀。
看完这些进攻案例后,可以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战术,蕴含着诸多变化。所以,身处弧顶位置的防守人,对于这次防守的成败至关重要。
文/whale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