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熠:年轻人出头不易的本质原因是…

犀牛赛事 网络 2025-07-13 11:45:02

WTT拉斯维加斯站,陈熠前一轮战胜世界排名第一孙颖莎之后,面对中国队对手早田希娜,发现自己处在这么个情况:

基本就是一板投降

如果相持打起来,其实自己不太吃亏。但是,这里是个很重要的但是,自己在接发球这里处理的属实不太行。第一局打下来,对手的发球轮次得分率突破80%。

客观的说,陈熠相比哪怕去年,已经长进了不少。作为中国女队中绝对的身高担当,她和大部分高个子的女选手有着类似的优点和问题。她护台面积大,反手攻击力强,作为平衡,正手拉手相对小一些,用来保证自己的击球速率跟得上动不动比自己矮大半头的对手。

左边孙颖莎,右边蒯曼,中间陈熠

她和王曼昱有些类似的困难需要克服,主要是速率和运动能力。跟王曼昱类似,陈熠也不是天生运动能力爆棚的类型,所以她要花不少精力让自己在高速移动中发挥自己的击球质量——如果做不到,她这个身高的选手就会成为一个慢悠悠的靶子。另一方面,她得平衡好自己的击球质量——如果纯粹为了跟上对手,拉手太小,没质量,也没有优势。

今年的陈熠,在移动能力和击球质量上都有了不小的改观。只是这场,接发球这块,她还是被早田各种小上旋之后的正手进攻冲的找不到节奏。

客观的说,这场球早田的状态不错。第三局她一个交叉步回球之后,自己都看了一下教练席,对自己能打出来这种质量有点难以置信。

一方面,早田的身高在女子选手中起码算是中等偏上,另一方面,陈熠的身高明显超出中位数太多,导致早田发现自己在大卫和格利亚般的对局中,自己成了大卫。初次交手,早田的策略也是符合预期:利用自己移动能力的优势,在前三板环节尽量主动,短平快的结束比赛,避免跟对手打相持。

而对于陈熠来说,如何想办法按住满地乱跑的早田,把比赛打成多板相持,就成为了首要任务——当然不容易。

比赛打到第四局,陈熠3:7落后,局分0:3落后,早田的发球得分率仍然突破80%。场面仍然向早田倾斜,但是陈熠这边,慢慢开始发现了一些办法。

第一局一上来,想用高质量冲垮对手的陈熠,发现在高速相持中自己并不怎么上风;发球环节,旋转拉满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容易被早田利用;第二局尝试了一些转不转发球,效果略好,但也只是对开,不占便宜。

到了第四局,虽然一开场还是落后,但是之前的错误答案都排除掉之后,剩下的答案差不多就是正确的:发球轮,基本都发不太转的侧旋——给对手压力不大,但是对手也没法利用旋转做什么文章;接发球环节,只要看得准,全部拧起来为主;拧起来之后,注意看住位置,顶住就行。

徐辉指导的原话:“只要能顶住两下,到第三下质量就大幅度下滑”

虽然这两个图意思是大家看看发球,但陈熠的身材优势确实太抢镜了……

而到了第六局之前,徐辉发现之前还说多了:“她(早田)就能甩你一下,顶住了她后边没有连续进攻。”

——当然,最重要的是,吃了大半场的发球,比赛打到后半段,终于接的差不多了:尽量拧起来,要么去反手,要么去中间。

陈熠用一波12-4的高潮,把比赛带入第七局的时候,两边的发球轮次得分已经变成了陈熠33对早田31——两边基本差不多了。

而决定比赛的最后一分,其实也是全场比赛的缩影。陈熠正手护了一板之后,回到中间,有意的向后多退了小半步,也就是这小半步,多顶了早田一下——早田也确实很配合地,之后连续发力漏掉了球。

从前半程被各种进攻,到第四局大小比分都落后,到后来排除掉了所有错误选项,剩下的都是正确的,到后来吃足了教训(发球),让三追四,最后以一个后手相持得分结束比赛,这场球充满了伊索寓言里最著名的故事的味道。

之前还因为自己交叉步的良好状态惊讶的小白兔,最终没能冲过终点线。

不过,这场比赛有意思的,倒不见得只是比赛本身。

比赛之后,社交媒体上瞬间充满了对陈熠的赞誉——这属于意料之中。其实更有趣的是,大家对一个相对新鲜面孔的突破,展现出了比之前更大的热情。有新人出头当然不错,但是我觉得其实这个现象之后的原因,还更本质一点。

——现在的年轻选手要出头,比之前困难多了。

换个角度来表达的话:在整个乒乓球届,包括男子比赛,让年轻选手迅速崭露头角的大前提正在消解。年轻选手越来越难以击败前辈,于是难得有人做到,就显得更为难得。

这个消解的大前提,是现在中国队在技术上的领先程度正已经消解的差不多了。

昨天奥恰洛夫上播客,提到现在世界排名六七名之类的选手,比以前更容易爆冷出局。这其中本质上的原因,就是现在大家的技术其实都差不多了。这是一个这一代选手中才主流化的趋势。这代选手之前三十年,中国队要么技术领先,也就是相比对手,掌握一些更加本质上的规律上的东西,要么选手技战术打造和构成远比对手系统科学,要么两者都站。

而现如今,从逆旋转发球到反手拧拉,到之后反手的高速相持和之后的正手终结比赛,比赛的节奏已经普遍性的快到几乎没法再快。奥恰洛夫提到之前去波尔退役派对,看波尔对抗水谷,老萨,还会有一些慢速高调球,和防御转进攻——现如今已经彻底被勒布伦兄弟们的开局直接发长球然后开始两边对轰取代。

同样的趋势在女子比赛中其实也存在,只是相对来说分层更加明显一些——中国队和日本队相比其他协会领先太多,导致这个普遍化的趋势发生的范围稍微小一点。

而这一代选手之前,年轻选手冲击前辈,最大的本钱就是技术比前辈先进,这也通常意味着年轻人可以在前辈没法展开进攻的地方,更有把握的上手进攻,从而展开主动(想想拧拉)。而前辈更多靠更厚实的回合球实力,更多的经验来对付年轻人。

而现如今,前辈和后辈的技战术差不多了。这就导致,年头更长的前辈选手比以往更难突破。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队,年轻选手很难靠纯粹的训练堆量来战胜前辈,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年轻选手对前辈造成的挑战势头放缓的原因。女子比赛中,绝大部分情况下,孙颖莎王曼昱只要出现,就绝少有年轻选手对她们能造成冲击——偶尔有挑战,也来自比她们年龄稍长的队友。

客观的说,就算是陈熠上一轮战胜孙颖莎,不小因素也在于孙颖莎的状态:她之前和澳大利亚的刘杨子打到决胜局,3-2战胜埃及的汉娜高达,场面也非常焦灼。孙颖莎反手半台状态明显的不好,连带也影响了正手的发挥。

陈熠自己,有所突破,也更多的是积累的产物:她之前在低级别的比赛中经常显得很挣扎,直到今年才逐渐成长到WTT最高级别的比赛中。甚至早田,其实也有着类似的成长曲线:以年少成名来说,她不如伊藤,平野,她能逐渐成长到今天的位置,更多也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而非她掌握比其他队友更先进的技术。

陈熠成绩有突破,带来的媒体热度,面子上是大家对新鲜面孔的期待,里子中折射的是现如今,年轻选手在没有技术领先的时代,要出头是多么的不容易。

上一篇: 球队经理回应:樊振东薪水绝非意思意思 但我们给不起沙特土豪的天价

下一篇: 美国大满贯决赛对阵!陈熠挑战前世界第1,张本智和约战王楚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