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王曼昱战胜孙颖莎的关键,25年前孔令辉成就大满贯时也用过
在不久前结束的乒乓球WTT中国大满贯赛女单决赛中,世界排名第二国乒选手王曼昱在女单项目中一战到底,面对近期自己负多胜少的队友孙颖莎(世界排名第一)时上演逆袭,在0-1落后的情况下4-2翻盘,最后一局甚至仅让队友拿到2分就结束战斗。
而仔细研究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王曼昱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影响这场决赛胜负的关键,那就是频繁使用反手发球出奇制胜,而这个变化也让许多老球迷感到似曾相识——
25年前,前国乒名将、女队主教练孔令辉成就自己大满贯的那场经典对决,也是做出了类似的改变,最终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大家还记得吗?
首先来看看25年后的这次。
如前所说,王曼昱近期对孙颖莎的战绩不是很理想,本场比赛开打前已经连输对方3次;此外,在已有的国际比赛交手中,王曼昱也是9胜18负下风,而且最近8次都是发生在决赛阶段,结果王曼昱只赢1次输了7次,那就说明她近期的技战术布置用来对付孙颖莎是不合适的。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次WTT中国大满贯赛女单决赛她做出了一个巨大的改变,那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频繁使用反手发球。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国乒的老传统是以正手打天下,而反手发球本身是比较有利于后续反手强势进攻体系的,所以我们的运动员、尤其是主力选手一般都是以正手发球为主,很少反手发球,更别提频繁使用了。
但如前所说,王曼昱最近多次败给孙颖莎,就必须要做出变化,那么怎么变呢?很显然,反手出众的王曼昱留意到了发球,于是决定从这个环节进行突破。
许多朋友可能认为换个发球没有多大影响,实则不然:越是专业的、顶尖的运动员,其习惯越难以改变,而一旦改变的话对自己、对对手都需要适应的过程。
从效果上看,王曼昱这次的发球变化的确让孙颖莎制造了明显的不适应,但也可以看出她本人其实也并未非常娴熟地掌控好,但最终王曼昱自己率先克服了对发球变化的不适应,最终找到了突破孙颖莎的契机。
那么为什么说王曼昱的这次变化与25年前的孔令辉似曾相识呢?那就得从乒乓球38mm小球时代的最后一战说起。
2000年悉尼奥运会,乒坛史上的“诸神黄昏”——根据国际乒联决议,此战结束后将正式推行40mm大球改革,这将直接改变乒坛的格局,所以许多顶尖高手都攒足了劲在悉尼大干一场,尤其代表最高水平的男单项目竞争更是无比激烈:那么激烈到了什么程度呢?
在悉尼奥运会的乒乓球男单8强选手中,有多达6人已经是男单世界冠军(孔令辉、瓦尔德内尔、刘国梁、佩尔森、萨姆索诺夫、罗斯科夫),有1人已经拿到奖牌、未来也将成为男单世界冠军(施拉格),还有1人不久后会名震天下(刘国正)。
想要在如此多高水平的运动员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堪称“炼狱”级别的难度,结果最后的赢家就是孔令辉,那么决赛他与其对垒的是谁呢?
那就是国乒曾经的最强对手、乒乓球史上的第一位大满贯得主——瓦尔德内尔。那次比赛老瓦发挥神勇,半决赛将剃光头明志的刘国梁3-0“剃光头”淘汰,然后与孔令辉打得难解难分,最终2-3败北,孔令辉也由此而实现大满贯梦想,而当年的那场决赛出现了两次转折。
在前两局较量中,孔令辉强势发动以2-0领先老瓦,但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出现了扭伤腿部的情况导致状态大跌,结果被瓦尔德内尔连追2局战平,此时场上的形势大有逆转之势,这是第一次转折。
而第二次转折,就是孔令辉在决胜局突然改变策略,将自己非主要的反手发球频繁使用,结果让瓦尔德内尔极其不适应,很快就10-1领先将对手的士气近乎打崩盘(注:当时是21分制),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比孔令辉、王曼昱的两次夺冠,是多么的相似!
其实在悉尼与老瓦交手前,孔令辉已经对其用过反手发球,但客观来说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敢在奥运会决赛这样重要的场合做出改变并且一直在坚持;至于王曼昱平时的反手发球比例更低,这次也敢于在WTT中国大满贯赛决赛中大量使用,的确是大心脏!
客观来说,以瓦尔德内尔、孙颖莎的实力,完全可以处理好对方的发球变化,但这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博弈,更是心理上的,因为他俩平时还是更多接触孔令辉、王曼昱的正手发球,但决赛打得非常胶着,这时一个突然的变化就可能打破双方的心理平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年孔令辉与老瓦的那场巅峰对决呢?欢迎留言写出自己的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