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莎vs王曼昱:同样的错误要犯几次?留给她的时间不多了
一个之前想写的切片:
中国大满贯的时候,王曼昱的反手发球被稍微讨论了一下。
这个战术大概是这样的:王曼昱反手发球到孙颖莎正手位,小上旋偏多;孙颖莎主要的选择是立着板摆个短为主,王曼昱推反手底线长/挑正手斜线/摆短找机会三选一。
这个战术的优点大概是,如果正常从反手半台开始打,王曼昱其实并不占什么便宜;尤其是孙颖莎如果积极配合正手走位,不是左来左打右来右打,耿直对反手的话。
这个战术首先强迫孙颖莎挪到正手位,然后制造一个可能去反手长底线的威胁。这样的目的是让孙颖莎站住,这样去到反手之后就形成了双方站住了相持。
强调一下:这个级别的对抗里,没什么选择是把握很大的,如果有那双方就不在一个层次上;这种选择创造的是让对手稍微犹豫一下,给自己一点点空间。这一点点空间,有时候就是足够的转机。
那场决赛孙颖莎全场没给出太好的回应,有声音说是不是有所保留。
现在到全运会决赛。
王曼昱第一局中段就发了反手发球;这次孙颖莎反手直接上去拧,得分了。
那么是不是有所保留呢?
继续看。
这场球的关键节点在第四局。王曼昱2:1领先,2:2平之后,开始挪到正手来发了这个勾手。
第一分摆短中孙颖莎失误;第二个直接推了一个反手底线长——和中国大满贯一样的套路。
反手发球和正手勾手都是逆旋转,原理上差不多,之后的连续套路差不多是一样的。
6:2之后的正手挑。
摆短之后去反手,然后连续给中间。
第五局能连续追分,其实也跟这个发球打开局面有关系:
还是发下去推反手长。
后来叫了暂停之后,场外布置里提到了不行就给个长的——到这才算是有个变化。
打成这样,孙颖莎不占优势。
差点直接结束比赛
如果不是13-14一个夺命擦网,不然比赛可能直接就结束了。
技战术上说,其实选择有一些;直接给反手长,然后准备相持是最简单的一种——重点不是直接破解掉对手的战术,是让对手也分散一些精力到自己反手长。这两次比赛打下来,孙颖莎对这个落点基本是给到正手短,王曼昱站住了看旋转准备推直线/挑斜线/摆中间就行了。这次比赛,第五局之后孙颖莎接发球加了两个反手长,王曼昱马上就换回侧身位发球了。
两次比赛面对同一个对手,几乎差不多的战术,孙颖莎应对上没什么变化。严重点说,这种情况已经在更大的场面发生过了:两次奥运会面对陈梦,对手的战术也差不多,都是相持先别住中间,再找机会去两边,孙颖莎的应对也没本质变化。
在这种级别的对抗里,对同一个人同样战术两次都有效,这是个挺严肃的情况,它指向的要么是之前战术上的准备偏简单,认为对手不太可能两次用差不多的战术;要么是有畏难心理,不愿意给反手长自己难受;要么是实际上技术有漏洞,正手短的处理还是有问题,给对手太多机会。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最终都是一个更难直面的问题:在最高级别的比赛里,面对高水平的对手犯同样的错误,技战术有漏洞不是最可怕的问题。假设原因是对困难的估计和可能的应对准备不足,觉得自己凭借技术优势本身就足以战胜对手指向的思想心智韧性和成熟度不足,那要可怕得多。
之前连续给中间的问题,现在孙颖莎通过更多的正手走位,避免纯粹的左右相持得到了不错的解决;这次这个逆旋转到正手位的问题,想必将来也能得到解决。但挑战总有一下一次,可运动生涯总归是有限的,没人能战胜时间,竞技体育的梦想,就是抢在时间之前先抵达梦想的终点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