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乒乓团体决赛:田忌与马龙……
中国队的排阵一度讲究很多,后来水平拉开档次了,怎么排变得无所谓起来了:一手大小王,随便打就行了。
但是到了省队这个级别,在全运会的舞台上,排阵就重要得多。一般来说少有哪个省到了半决赛,决赛还是碾压局。大家实力相差不多,怎么变着法儿把田忌赛马拉到满,就有讲究了。
首先,排阵能成功,前提是能排。想在阵容上有变化,首先要有选择。在奥运赛制里,只有一对能得分的双打,硬要变阵容就是送分。如果是个死阵,那就容易被针对。
这点上说,山东队有优势:之前1/4决赛,范思琦打两个单打,陈梦/王晓彤的双打。到了半决赛,山东队换了陈梦打两个单打,王晓彤/范思琦打双打。
河北队没什么回旋余地:王添艺/何卓佳的双打,孙颖莎打两场。河北的双打是两个颗粒的配置,决赛之前上来一路都效果不错,但是彼此配合的要求也基本排除了孙颖莎的双打的可能。
这就给了山东队机会:假设孙颖莎拿两分,剩下大家凑一下还是有机会——唯一的取胜前提是打到2:2,机会很小,但不是没有。要创造这个条件,双打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双打赢了才有第五局拼一下的希望;双打输了基本免谈。
这里并不是忽视后边的三场单打,但从大局考量,发生变数的可能性很低:孙颖莎的单打无论是对范思琦还是王晓彤都是断档领先,区别只在几档;陈梦虽然这段时间训练量不比从前,但是她抓的是正手后改正胶的王添艺,也是一个厚度领先几档的问题。
于是一堆奥运会冠军的女团决赛,打到最后,就变成了范思琦何卓佳决定最终冠军归属了。
这两位里,何卓佳曝光率更高一点,但范思琦也没闲着:虽然WTT的出场这几年少了很多,但是差不多能打的联赛范思琦都去打了。从乒超联赛,到日本的T联赛,甚至到印度的ultimate table tennis联赛——一人拎包走南闯北,有点职业旅人那个意思了。
场面上说,范思琦对长胶处理有些心得,不知道是不是和去长胶球员很多的印度打球有关系。即便开局0-2落后,范思琦整体战术上没太大问题。风格上讲,范思琦和大部分女选手稍有不同,正手和移动的能力突出一些,反手注重稳定。同时她发球有些特色,勾手更像下砍发球,还有个背面下蹲,这次没用过。
何卓佳没什么秘密,就是铁了心的跟你抗——她这场球的正手发挥甚至在水准之上。在这种反胶对长胶的比赛里,如果双方没有明显的实力差距,长胶这边一般是越打越难的。长胶打法选手的反旋转规律是固定的,如果反胶这边没有特别突出的杀伤力,那只能顶住,尽量变化,靠对手犯错误。
在这种高压力,胜负一线之间的场面里,硬着头皮主动进攻的一方有微弱优势。范思琦的进攻一直比较果断——还打断了何卓佳的颗粒,让她换了个板子。全运会团体决赛,山东队整个战略就是给范思琦创造一个第五场取胜的微小机会,范思琦从零比二的落后的情况下挺过来了——技术可靠,战术合理之外,只能说强韧的心理一点点磨穿的对手的防线。
整个全运会周期下来,河北省乒协/体育局大概有些失落:这次比赛河北唯一的金牌来自青年组,其他再无斩获,尤其是期望很高的女单和历来看重的团体;加上奥运折算过来的奖牌,整体来说相比河北这些年的大力投入和高期望,还是有落差的。
要知道,全运会引进球员,需要球员的多年承诺,相应的,引进的协会也要大力投入——全运会的战场不比世界比赛,大家各为其主,都是卯足本事,各显神通的。这种落差对河北未来的计划有什么影响,对阵中运动员是否额外的负担,不好判断——但是体育向来如此,没什么是一定的。
男团这边,河北女队的问题一模一样的可以套在上海男团上。樊振东再强,上海也是个死阵——相反,北京有回旋余地。之前1/4决赛,北京排了马龙/王楚钦的双打。如果决赛还是这么排,上海的周恺许昕组合仍然谈不上什么优势。
有讨论认为如果樊振东打双打和一场单打,上海的胜算会大很多,但是回头看这个思路臆测的成分重。考虑到樊振东这小一年的情况,应该是没有额外的精力分配给团体赛的双打了。如果没准备硬变,相当于这一分送给对手。之前小组赛上海在没有樊振东的情况下和北京打到第五场,也是因为第一场双打周恺许昕翻盘。
和女团决赛一样,第一场双打极大决定了全场走势:当上海双打没拿下来的时候,他们的胜算已经很小了。
还是,没有对剩下比赛不尊重的意思,就算樊振东拿下两个单打,上海队仍然很难凑出第三分。北京队的厚度体现得很明显,现在的马龙无论是对周恺还是对许昕,都有很可观的胜算,同时他在场,就能把双打提升起码一个档次;王楚钦就算打不赢樊振东,对周恺许昕仍然把握很高——许昕小组赛对王楚钦,三局加起来才拿12分。
当然,这场球最重要的长期意义,可能都不是金牌的归属。马龙第三场出战周恺,大概率就是马龙璀璨生涯的最终章,六边形战士的谢幕演出了。即便是最后一场比赛,马龙的水准仍然保持了极高的一致性。周恺的发挥已经没什么可以指摘,只是他面对的是乒乓球的历史。
问鼎团体冠军对于北京队的周期来说是个可以接受的结局。即便这个周期奥运全运单打都无斩获,但是全运会舞台最看重的团体冲顶意义重大:北京队上一次问鼎全运会男团冠军还是1993年,整整32年前——现在阵中的王楚钦黄友政徐晨皓还没出生,闫安只有几个月大。这一整批的老将在大概率生涯最后一次全运会成功夺冠,之后北京队将进入重建,他们肯定希望这次别再花32年。
这次全运会,有大批老将告别舞台不止北京队:从广东到河北,从黑龙江到香港,这次全运会有相当数量的老将应该都是最后一舞。一切终有结束,辗转轮回,总是有新的一波年轻人出现在舞台中央。
兜兜转转,时光就这么在球台上一来一回穿梭而去,再不回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