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vs苏州,观赛人数破纪录!这是20年来中国足球未有之盛况

犀牛赛事 网络 2025-07-06 01:15:03

7月5日,苏超最有影响力,最有话题度的比赛来了。

南京vs苏州,一个是省会老大,一个是省内GDP老大。

这两个城市的恩恩怨怨,是非曲直,难以论述。

但全国网友无不注意到,这场比赛,会在很大程度决定谁才是“江苏一哥”的称号。

所以比赛之前,南京奥体地铁站就打出了“和气生财、踢苏州不算”, “输谁都可以,绝不能输苏州”的标语。

而后苏州立即反击:

“首先比赛第一,其次GDP第一”,

“南哥,输球没关系,大不了去隔壁当省会”。

球赛的武斗还没开始,城市的文斗就拉开了序幕。

到了19:30比赛开始,大屏幕显示现场观众高达60396,再次刷新了苏超单场观赛纪录。

很多人问苏超的观赛人数的极限是多少?

我想说的是:

要看体育馆有多大。

南京vs苏州的这场,观众有6万多,是因为座位只有6万多。

顶着40度的高温,全民狂欢,为了足球。

这大概是近20年来,中国足球未有之盛况。(感觉多说几十年也没什么关系)。

这也充分说明了,不是中国搞不好足球,不是老百姓不爱看足球。

而是某些群体,某些协会,把足球搞坏了,搞脏了。

那么,苏超仅仅是中国足球的一次变革尝试吗?

在我看来,苏超踢的不仅仅是足球,更是踢出了江苏这个省的魅力。


01 没有省会,胜有省会


金庸曾创出过一个武学理念:

无招胜有招。

江苏这个省,则是“没有省会,胜有省会。”

放眼全国,江苏的省会首位度最低。

南京的首位度(GDP占全省比重)只有13.5%,远低于成都(36%)、武汉(35%)等典型的强省会。

十二个地级市,别说不服南京了,彼此之间那是谁都不服。

这是因为江苏十三市中有十二个曾为古代都城或近代省会(如苏州为吴国都城、镇江民国时期为省会)。

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各市强烈的文化自信与独立发展意识。

而从经济角度看,苏州有2.67万亿的GDP,远远超出成都、杭州、武汉等一众“新一线”。

其余十二个地级市的GDP,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市,5城GDP破万亿。

哪怕是排名靠后的宿迁、连云港,拉到中西部,也是一个省会城市的体量。

财大,自然“气粗”,所以“省会首位度”理论在江苏基本失灵。

但正是这种弱省会的格局,却孕育出了中国最健康的区域经济生态。

过去我们常说,要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江苏就是一个非常均衡,城乡差距不明显的省份。

从产业经济角度来看,江苏十三市均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集群,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2%,常州新能源、徐州重工机械也是各领风骚。

南京更是“六边形战士”,大国重器、高端装备制造、6G通讯……应有尽有。 

软件谷总部经济园。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如果说虚拟货币的大火,源于金融上的去中心化,那么江苏的厉害,则是资源去中心化。

多元的经济引擎,是江苏经济的韧性之源。

正是因为各自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十三地级市不需要仰省会之鼻息,甚至很多县级市,放眼全国,都有自己的一片江湖地位。

比如昆山、江阴等“千亿县”,以企业主导创新闯出了自己的名声,还有灌云、宜兴等具有独特产业的县级市,一个县就能影响全国的商品供给,而且彼此之间,还形成了“错位互补”的系统。

相反,一些省份的省会城市,却过度吸取周边地区,拿走了资源和产业的大头,省内地级市敢怒而不敢言,“高首位度”的背后,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所以说江苏无省会,胜有省会。

它的本质,是把省会功能拆解为十三市的共同担当:苏州成为经济前锋,南京扮演中坚枢纽,徐州守护苏北腹地……

真正的繁荣,不是点亮一座灯塔,而是让每座城都成为光源。


02  走在前,勇争先


众所周知,江苏是一个发展十分均衡的省份,但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

90年代前后,江苏省内区域经济梯度差距依然明显,全省80%以上的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人口都集中在苏北。

但就在1995年,江苏省建立“五方挂钩”的机制,在坚持全省一盘棋的基础上,积极组织苏南发达县市,与苏北经济薄弱村建立挂钩帮扶关系,开展了“江苏模式”的定点扶贫。

这是对“共同富裕”的最早践行。

2024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亿元、增长5.8%,增量全国第一。

年初,高层就在江苏代表团的讲话中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

怎么打头阵,如何走在前?

苏超就是江苏承担“挑大梁”的一次跨越式尝试。

一场苏超,带动江苏十三太保在全国持续出圈,很多人都是因为苏超的话题,知道了江苏的美食、高科技、以及一个县都有国家级体育场的实力。

容纳6万多观众的南京奥体

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别的省份到底有哪些地级市,提到山西,可能只会想到太原,提到河北,只会想到石家庄。

但是江苏十三太保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苏超踢的不是球赛,而是经济赛,发展赛。

每次球赛前的斗嘴斗梗,本质是城市IP的塑造:

互相阴阳之中,南京盐水鸭、扬州早茶、苏州园林等地域符号被巧妙植入。

虽然苏州用“徽京梗”调侃南京,但另一头,不正是证明南京的跨省辐射力广吗?

淮河、长江、大运河分割出吴文化、江淮文化、中原文化三带,现在这个三带正通过苏超,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团结。

例如扬州邀泰州“常回家看看”,折射的就是文化同源的城市亲情。

南京地铁标语“输谁都不能输苏州”与苏州“比GDP”的隔空互动,实则是双城自信的幽默表达。


03 每一个城市,都是赢家


回过头来看南京与苏州的这场比赛。

0:0的比赛结果,可谓恰到好处。

城市竞争的本质是相互成就。

表面上,南京和苏州互黑多年,似乎有不共戴天之仇。

但背地里,南京大学在苏州兴建校区,定向培养人才,苏州工业机器人产线也在为南京车企提供智能装备。 

表面上是互相不服,但背地里却在组团打怪。

此外,在每场苏超赛事开幕前,我们也能看到各大城市不遗余力的推介自己的城市特色产业。

比如扬州直接飞机开幕,常州大恐龙入场,南通则宣传足球场馆建设能力……如今,想赞助苏超的企业已经从夫子庙排到了寒山寺,像菜鸟这样的大牌想进来,都得赔着笑,讨着好。

散装是形,团结是魂。

不是南京vs苏州,也不是扬州vs泰州,而是在pk的过程中,赛出自己的城市风格,赛出自己的城市魅力,赛出自己的经济火花。

无论胜败,都是江苏的胜利,都是中国足球的胜利。

加油苏超!

-完-

上一篇: 中国男足VS印尼生死战即将打响,中国男足不仅要赢,还要看沙特

下一篇: 苏州前5!苏超最新积分榜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