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媒体借曼城队祝福,再次炒作中秋节归属
2025年10月4日,曼彻斯特城足球俱乐部在官方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针对韩国球迷的中秋节(Chuseok)节日问候视频和图片,内容包括球员穿着韩服玩传统游戏的插画,以及球星哈兰德等球员用韩语喊出“快乐中秋”的场景。这一本意是为韩国市场拉近距离的营销举动,却迅速在中韩之间引发轩然大波。
曼城俱乐部的帖子和视频迅速在韩国社交平台上传播,韩国球迷反应热烈。韩国体育媒体《体育朝鲜》第一时间报道称:“曼城以韩式元素致敬中秋节,展现对韩国文化的尊重。”文章引用多名韩国球迷评论,如“哈兰德穿韩服太可爱了,这是真正的文化交流!”
韩国KBS电视台的体育栏目也跟进,邀请曼城韩国球迷代表讨论:“曼城这样的国际俱乐部认可中秋节,这让韩国传统节日走向全球。”
次日,网易网以“曼城球队给韩国人送中秋祝福,多次助长偷文化”为题发文,称中秋节即中国中秋节,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的传统,曼城使用韩服和韩语元素“侮辱了中国节日”。
这个指责迅速在微博和抖音发酵,“曼城文化盗窃”标签阅读量超过5亿。
事件爆发后,韩国媒体没有选择低调处理,而是集体转向“文化捍卫”模式。
《朝鲜日报》10月7日文章详细描述事件经过,称曼城的中秋节问候包括韩服、投石游戏和韩语元素,旨在拉近与韩国球迷距离。《朝鲜日报》反驳网易:“中秋节在韩国有千年历史,融合本土农耕崇拜,与中国中秋的赏月传统不同。”
韩国网友也纷纷在文章下面留言,支持中秋节属于韩国的,不存在盗窃。
韩国各界长期坚持中秋节(추석,Chuseok)是韩国本土节日,拥有独立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内涵,与中国中秋节虽同在农历八月十五,但起源、习俗和意义截然不同,驳斥所谓“文化盗窃”的指控。
韩国学者认为,中秋节起源于新罗时期(公元前57年至935年)的秋季祭祀。《三国史记》记载,新罗时代的“秋分祭”已有以新米和果实感恩丰收的习俗,民众举行歌舞和祭祖活动,这是中秋节的雏形。
汉阳大学历史学教授金泰洙(Kim Tae-soo)在学术研讨中指出:“中秋节的核心是韩国农耕社会的感恩文化,强调家族团聚和祖先崇拜,与中国中秋的月神崇拜和嫦娥神话有根本区别。”
《东国李相国集》(高丽时期文献)提及“秋夕”一词,指秋收庆典,强化了中秋节的本土性。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的高丽青瓷秋祭器物也被学者引用为物证,证明节日仪式的独特性。
韩国学界还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认可。2005年,韩国中秋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描述为“韩国收获节,强调家族和谐和祖先敬拜”,早于中国中秋节2008年的申遗。
首尔大学民俗学教授李美淑(Lee Mi-sook)在文章中分析:“UNESCO文件明确中秋节的韩国特性,如松糕(송편)、摔跤(씨름)和公气玩耍(강강술래),这些习俗源于半岛氏族社会,与中原文化无直接关联。”她强调,三国时代韩国的秋祭已形成独立体系,避免了过度汉化,驳斥了“抄袭”中国中秋的说法。
李美淑称中国中秋节更侧重宫廷赏月和文人诗词,而韩国中秋节植根于民间农耕传统。《训民正音》序言提及的秋夕习俗,早于中国明清笔记中的中秋记载,显示韩国更早以书面形式记录节日。“中国媒体常以‘起源论’将东亚节日归为己有,但中秋节的多样性是历史事实。韩国中秋的祭祖礼和摔跤比赛,体现了本土价值观,与中国无必然联系。”
韩国各界一直以古籍、文物和国际认证为据,强调中秋节的本土起源,驳斥“文化盗窃”指控。他们认为,中韩节日虽同日,但各自发展出独特内涵,韩国中秋节是半岛文化的重要象征。曼城事件进一步为学界提供了平台,借国际关注重申中秋节的“韩国归属”。
或许我们应该给韩国的中秋节改个名字,与中国的中秋节彻底分家,这不失为一个平息争议的办法。